現年69歲的唐女士自認「為食之人」,無肉不歡且年少時愛吃豬油撈飯,2014至2016年間先後因頭痛發現兩條血管有阻塞,兩次接受「通波仔」手術,其後曾按照醫生指示戒口,惟近月難忍口破戒,曾吃即食麵及多吃燒賣等食物令體重回升,現醒覺後每日計算食物熱量及維持運動,「要學識與心病共存。」
患者固態復萌非罕有,6個組織組成的「心血管病二級預防關注組」今年6至8月以問卷調查訪問551名曾病發的心血管病患者,發現45%患者未有持續實行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在進食高糖高脂高膽固醇食物方面,雖然有進食的患者比例在病發後半年有減少,但過去30天仍有47%患者未能遠離三高食物,44%則未有恆常運動,5%仍有吸煙。
調查問及患者未能持續健康生活原因,51%認為自己有按時食藥便可,36%認為偶爾放鬆不會影響病情,32%人則認為心血管病為長期病難持續健康生活,更有人以為復發風險低或再做手術即可。
99%人不知道血壓理想水平
調查中受訪患者平均已病發10年,但99%人不知道或說錯血壓的理想水平,另分別有96%和81%人不知或答錯壞膽固醇或血糖理想水平,並有多達44%患者未曾參與心病或中風復康治療。
關注組團體之一、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陳藝賢表示,對調查結果感失望及憂慮,指患者認知和警覺性不足,而研究顯示43%心血管病患者會在兩年內復發,並指出每次「通波仔」後,下次手術難度會增加,血管狀況亦會轉差,籲患者保持警覺,將病情帶來壓力化為動力,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減復發風險。
心血管病患者生活習慣建議:
- 每周進食三高或含反式脂肪食物少於2次
- 每天進食5份或以上蔬果
- 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或75分鐘高等強度運動
- 不吸煙
資料來源:陳藝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