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 醫藥人)
心臟病及腦血管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之一。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2023年心臟病及腦血管病分別位列香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的第三及第四位,其中心臟病死亡人數已連續六年呈上升趨勢。而「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過高往往無明顯病徵,若不定期檢測,容易延誤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導致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友互助組織「關心您的心」發布有關香港人壞膽固醇關注度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逾半曾驗出壞膽固醇過高的港人並不清楚自己目前的壞膽固醇水平,亦有高達五成二人不知道醫生為其設定的控制目標,反映病人對監察壞膽固醇水平的關注度不足。調查亦發現,病人對壞膽固醇診斷及控制目標等方面普遍存有誤解,在治療過程中參與程度偏低,有機會影響壞膽固醇控制,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調查訪問1,300多名18歲或以上、曾出現壞膽固醇過高的香港市民,以探討病人在控制壞膽固醇水平及預防相關心血管疾病時所面對的挑戰。在受訪者中,七成人在最近五年確診壞膽固醇過高,近兩成人於六至十年前確診,其中每四名受訪者就有一人曾經歷心臟病或中風。
調查發現,部分受訪患者即使驗出壞膽固醇水平過高,但仍然不太關注,有43%人認為單靠改善生活習慣就可以控制壞膽固醇,甚至有8%人認為壞膽固醇過高並非嚴重的健康問題。另外,約有一半受訪患者知道自己首次驗出壞膽固醇過高的水平,但超過半數人不清楚目前的壞膽固醇水平,亦有同樣比率的人不知道醫生為其設定的目標水平,顯示患者普遍對壞膽固醇水平的控制欠缺足夠關注,未有主動了解控制目標,對控制壞膽固醇關注度及主動性不足。
壞膽固醇無警號
「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先生表示:「調查數字反映不少病人對管理壞膽固醇有所鬆懈,病人需對自身疾病管理負責,我們呼籲大眾關注血脂管理,定期透過驗血監察血脂水平。病人亦應主動及積極了解自身病情及控制目標,密切留意壞膽固醇水平的變化,在求診或覆診時向醫生提供充足全面的資訊,例如要清楚記錄自己的壞膽固醇水平,不僅能幫助醫生了解治療效果,也能觀察是否出現波動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若無法達標或退步,可於覆診時與醫生共同討論如何調整治療策略。」
此外,逾半受訪者錯誤認為壞膽固醇過高的人通常會出現明顯症狀。近半受訪者以為只要將體重維持在健康水平,就不會出現壞膽固醇過高;另有超過四成人以為只有50歲或以上人士才會出現壞膽固醇過高。
心臟科專科醫生王國耀表示:「一般而言,壞膽固醇過高患者的身體通常沒有任何警號,需透過驗血作診斷。其實任何年齡,高矮肥瘦,都有機會壞膽固醇超標。故此,市民不應因年輕或體重適中就對心血管疾病掉以輕心,應定期進行包括驗血在內的身體檢查,留意膽固醇水平變化;如家人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更應多加注意。」
王國耀醫生續指:「壞膽固醇的理想水平會因應病人自身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有所不同。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建議,有較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人士應更積極控制壞膽固醇,例如極高風險患者如曾經歷心臟病發或中風就應將壞膽固醇水平降至1.4mmol/L以下及原來水平一半或以下,亦應主動向醫生了解壞膽固醇的控制目標,求診時清楚告訴醫生個人及家族病史,並定期覆診與醫生商討治療成效,遵從指示用藥。」
調查同時發現,病人在選擇控制壞膽固醇治療方案的過程中,參與程度偏低。過半人依賴醫生或家人作決定,參與程度不足或與其在理解壞膽固醇資訊和控制目標時遭遇困難有關,包括不了解有關疾病、不熟悉醫學術語,以及看診時間有限。
有患者拒絕用藥
當驗出壞膽固醇水平過高時,38%人對醫生最初建議的藥物治療方案感到猶豫或困惑,近一成人拒絕用藥。抗拒藥物治療的原因,最多人指相信可以通過飲食和運動來控制壞膽固醇及不希望終生服藥,亦有不少人因擔心會有潛在副作用,又或因為沒有出現病徵而不願用藥。
調查亦顯示,病人對治療選項的認知略為不足。超過六成受訪病人從未聽過用於控制壞膽固醇水平的注射藥物。不少病人對注射藥物抱有誤解,57%人誤認為注射藥物屬於高度實驗性質,53%人誤認為注射藥物有很多副作用。
王國耀醫生表示:「除了以傳統口服藥物治療如他汀類(Statins)控制壞膽固醇水平外,注射藥物亦有多年臨床應用經驗。」
梅卓能則表示,結果綜合反映病人對治療壞膽固醇過高的認知不足,與實際需求存在明顯落差,有需要加強相關公眾教育,以助病人更積極主動參與治療過程及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長遠做到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