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疾病。房顫令心房不能有效地將血液泵進心室,令血液滯留在心房,導致血塊形成,當血塊流到腦血管,便有機會造成嚴重的缺血性中風。事實上,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五倍。
房顫患者可能出現心悸、暈眩、氣促及容易疲倦等病徵,但有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病徵,令人及早確診添上困難。
當病人見醫生時,醫生可以透過脈搏去檢查病人是否患上心房顫動。但要確診心房顫動,一般需要用12連線心電圖(ECG)。心電圖一般只會量度10秒的心律,但部分心房顫動可能是間歇性的,因此有部分房顫病人的心電圖大部分時間也是正常竇性心律(Sinus rhythm)。要幫助此類病人診斷房顫,可能需要用上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監察(Holter monitor)。
早期房顫大多無症狀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一些簡易心電圖監察器能配合智能手機Apps,甚至乎智能手錶去幫助偵測心房顫動,研究顯示個別簡易心電圖監察器準確率高達八成,而所量度得的單線心電圖,亦有助其後心臟科醫生再作覆核,以作出正確診斷。
此外,亦因為高血壓是心房顫動的重要高危因素,故此亦有一些新型血壓計同時擁有辨別心房顫動的功能。因為大部分的心房顫動早期病發時可能沒有症狀,高血壓病人亦可透過定期量度血壓去檢測心房顫動的可能性,量度愈頻密,房顫檢測率也可相應提升。
正因為科技的幫助,房顫檢測能更為普及。本港方面,有多個臨牀研究已確認心房顫動普查的可行性。房顫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高齡、糖尿病、肥胖、心臟衰竭及結構性心臟病等,房顫發病率在高危群族亦相對增高,亦因此房顫檢測率也會較高。
亞洲人更受惠於新藥
因為心房顫動與缺血性中風有莫大關連,所以及早診斷房顫及由醫生適當地處方抗凝血藥,才能夠有效地預防中風。單純檢測房顫但缺乏有效抗凝血藥治療,並不能預防中風。
一直以來,亞士匹靈被當作抗凝血藥使用,來預防房顫引發的缺血性中風,但近年的醫學研究已一一指出亞士匹靈的低效及潛在的出血風險。要有效預防中風,首選是新型抗凝血藥(NOAC)。近年的研究亦顯示,相對於傳統華法林,我們亞洲人更能受惠於新型抗凝血藥。要知道自己有否患上房顫,或希望知道多一點診療過程及抗凝血藥治療,請向你的醫生查詢。
陳栢羲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