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您的心

本港八成中風病人屬於缺血性中風,腦部因缺乏充足血液供應,導致腦組織壞死或腦功能出現障礙。腦神經科專家指出,缺血性中風中,尤其不能忽視因心臟問題引發的心源性中風,近年有持續上升趨勢,出事前可以連心律不正的徵兆也沒有,一旦發病,血塊有較高機會堵塞心臟供血到大腦的主要動脈或血管,形容是最嚴重的一種中風。  記者 于健民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表示,近年心源性中風個案急增,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的中風科病房為例,現時近一半病人屬於心源性中風,比率相較10年前有明顯上升。

梁指,心源性中風源於心臟衰竭、心肌炎、冠狀動脈閉塞等常見的心臟疾病。心房顫動也是一大誘發因素,根據中大醫學院早前一項研究,威院接收因為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病人,由1999年的84人急增至2014年的321人,推算本港的相關個案也在15年間增加逾2.8倍。

理論上心源性中風發病前會出現心律不正、心跳加速等症狀,但梁稱,臨床上也有不少病人在發病前全無先兆,「連驗血都正常」,也不會在發病前先有「小中風」等警號,變相有機會是防不勝防。

梁稱,由心臟功能問題引發的中風,理論上可以從避免風險因素開始進行預防,例如戒煙及戒酒及多運動,少吸收油、鹽、糖及膽固醇等。臨床上心源性中風個案並沒有明顯的年齡區別,臨床顯示,較年輕如三十多歲的患者也有,不排除與近年心臟病患者年輕化有關。

該名30多歲男病人本身有心臟疾病,梁指,病人一直服用舊式的薄血藥,不過凝血指數(INR)長時間飄忽不定,一段時間後藥物效果不顯著,「之後冇耐就突然血管塞咗」,半邊身體癱瘓,確診腦中風及心瓣收窄等心臟功能問題,最終需接受微創手術才能恢復活動能力。

梁指,心源性中風與其他缺血性中風一樣,高血壓是重要的指標,提醒市民應有定期量度血壓的習慣,如上壓多次達130mmHg(毫米水銀柱)以上,需要留意。大部份的家用血壓儀,除了提供上下壓的數值外,也可以量度每分鐘心跳;如數值時常偏高或偏低,又或沒有固定規律,應接受詳細的心電圖檢查。不少人會透過調節飲食習慣來降低血壓,但他指出,如「減鹽」一段時間後,血壓仍無下跌跡象,也應諮詢醫生意見。

治療中風有「黃金時間」,但原來有「3小時」版及「6小時」版。梁稱,前者是指病人由發病到接受溶栓治療的時間,後者則是當病人主要動脈或血管栓塞時,需要在發病6小時內獲得藥物治療,以及透過手術取走血塊的時間,「對於唔少心源性中風病人,佢哋面對嘅治療挑戰更大」。

對於較輕微的中風個案,梁指最理想是3小時內給予病人適切的非手術治療,即注射溶血劑。這種治療較常用於缺血性中風個案,溶血劑能快速進入血管,並溶解堵塞小血管的血塊,以減少腦細胞受損。至於嚴重的中風個案,例如主要動脈被大血塊堵塞,不能單靠溶血劑消解血塊,需要透過手術才能取走血塊。這類病人須在6小時內完成手術,否則可有癱瘓等嚴重後遺症。

現時的取栓手術多能以微創方式進行,醫生會從病人大腿切開一個小傷口,放入導管並伸至血塊附近,溶解及抽走血塊,無須如傳統手術般剖開一個大傷口,有助縮短病人康復時間。現時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會進行30至40宗微創取栓手術,當中一部份是心源性中風病人。梁指,隨著中風治療技術的推展及進步,現時本港七間聯網「龍頭」醫院均有24小時急性中風治療,隨着人口老化,中風個案只會有增無減,期望以後有更多地區醫院急症室可提供24小時中風治療。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指,近年心源性中風個案明顯增加,不排除與較多港人患心臟病有關。邱仲權攝